文/汤钊猷
过去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以消灭肿瘤为目标的治疗手段,不可能把癌细胞斩尽杀绝,甚至有可能使问题更复杂。年,英国《自然》杂志提出一个观点:与其消灭肿瘤,不如控制肿瘤;消灭肿瘤可能促使肿瘤的抵抗和复发。在大量消灭敌人以后,我们还可以劝残部投降。同理,与癌症的战争中,人类可以“恩威并施”,一方面继续寻找新的消灭肿瘤的办法,一方面改造“漏网”的癌细胞。
癌细胞有没有可能改邪归正?答案是肯定的。多年前,王振义院士与陈竺院士写了一本书,讨论了肿瘤诱导分化问题,所谓分化就是改邪归正的意思。当时,他们采用全反式维甲酸,使一种类型的白血病疗效明显提高。后来他们又发现,砒霜也可以使得这种类型的白血病疗效提高。这两种药物本身杀不死白血病细胞,主要是让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让它们接近正常细胞,减少对身体的危害。
另外,通过炎症干预,也有可能使癌细胞不那么疯狂。癌症与炎症有密切关系,这是21世纪癌症研究的重大发现之一。科学家过去认为,癌症和炎症是两个不相干的事,现在发现两者在很多方面,包括它们的分子生物学改变等,都是相似的。众所周知,抽烟与肺癌有关,同时抽烟可以引起气管炎。现在研究已经证实,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有关,而幽门螺杆菌也可以引起胃部炎症。肝癌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有很大关系,得了肝炎后会慢慢发展成肝硬化,肝硬化最终变为肝癌。有资料表明,得过乙型肝炎的人群比没有得过乙型肝炎的人群,患癌症的概率高5倍至50倍,有些人甚至高倍。
以前,科学家试图在癌细胞里面找有什么基因可以预测癌是否容易转移。我们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和美国癌症研究所开展合作,于年发现,不是癌细胞,而是癌周围的组织细胞有十几个基因,可能与癌的转移有关系。确切地说,这些基因不是与癌的侵袭、转移有关系,而是与炎症、免疫功能有关系。这些基因可以预测患者所患癌症的恶性程度。
炎症被认为是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的重要诱因。因此,现在有些抗炎剂已成为抗癌的重要手段,用于减轻癌症的恶性程度。英国《柳叶刀》杂志曾刊登过一篇文章,题为《每天一片阿司匹林,能否远离癌症》。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研究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人群,其癌症死亡率降低。例如,服用阿司匹林的大肠癌患者的死亡风险,比不吃阿司匹林的大肠癌患者低。
我也带领团队做了实验,用多吉美和阿司匹林治疗晚期肝癌,实验动物的寿命得到延长。为什么能够起作用?因为多吉美可以抑制血管生成,但同时可以下调一个基因HTATIP2。下调了这个基因以后,没有被杀死的癌细胞就变得更加疯狂,容易转移。如果再加上阿司匹林,可以使下调的基因重新上调,减少癌细胞的转移。
除了改造癌细胞,还要重视改造机体,通过全身性干预和精神性干预,提高机体的抗癌能力。如果不幸患了癌症,千万不要悲观失望。理论上已经认定,心理、社会因素对肿瘤进展有直接的影响。另外,过劳、缺少运动、免疫功能低,可以影响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功能,渐渐使得机体抵抗力降低。这将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使肿瘤发展得更快。所以,我们要重视全方位的整体干预。
最近,我的一个博士生在研究游泳能不能削弱癌的破坏力。他将患癌症的实验动物分三组,一组不游泳,一组过度游泳,还有一组适度游泳。结果,适度游泳的老鼠活得更长久。我现在可以说,游泳可以作为抗癌的处方。国外杂志上也有类似的观点,建议前列腺癌患者每星期进行3小时以上的适度运动,如游泳、骑车、打网球、慢跑等都可以延长生存期。用化学剂诱发乳腺癌的实验研究发现,游泳可以减少肿瘤的发生,并提高免疫力。在临床上,我的患者在消灭肿瘤后,进行游泳加干扰素的后续治疗,不少都成功抑制了肿瘤,提高了生存质量。
(汤钊猷,肿瘤外科专家,小肝癌研究奠基人,在肝癌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方面做出了创造性贡献。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
——选自《科学画报》
(欢迎个人转发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