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南镇中心幼儿园
园长殷雪丽
母亲的微笑是春日里的微风,温暖孩子的心;母亲的微笑是黑夜里的星光,点亮孩子的夜;母亲的微笑是海岸边的灯塔,照亮孩子的路。可是一场无情的大火,却让母亲的微笑消失了,殷雪丽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那是年的一个早晨,一个噩梦般的早晨。“砰”的一声巨响,一家化工厂危险品仓库燃起熊熊大火,当时年仅29岁的殷雪丽妈妈正在仓库值班,无情的大火霎时间把殷妈妈烧得面目全非……年幼的雪丽见到病床上那个不停发抖的、焦黑的、流着鲜血、渗着浓水的瘦弱身躯,迟疑了,这是我妈妈吗?
“雪丽……”听到妈妈颤颤巍巍地叫着自己的名字时,年少的雪丽多么想像平常一样抱抱妈妈,多么想像平常一样亲亲妈妈,多么想像平常一样依偎在妈妈怀里。可是,在那个当下,这一切都成了奢望。
个小时过去了,坚强的殷妈妈奇迹般地度过了危险期。殷爸爸和殷雪丽彷徨过、心碎过、无奈过、痛哭过,但只要有一点点生的希望,他们就不放弃。年少的殷雪丽忍着撕心裂肺的痛回归校园生活,只要一放学,医院陪在妈妈身边。她和爸爸一起,帮妈妈更换身下被渗出的体液弄湿的垫子,以免妈妈烧伤的皮肤二次感染。
在医生全力救治和家人的悉心照顾下,殷妈妈终于顺利出院。她烧伤的面部虽然植了皮,但看起来仍异于常人。殷妈妈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间里,雪丽已经好久都看不见母亲的微笑了。看到妈妈低迷消极的状态,雪丽难过极了,隔着房门将镜子悄悄塞进去,跪在地上,对房间里的妈妈低声倾诉:“妈妈,在我眼中,你永远是最美的妈妈,相信我,你会慢慢好起来的。”
在女儿的陪伴和鼓励下,殷妈妈逐渐走出了阴霾,跨出了家门,可是路人的指指点点让殷妈妈原本伤痕累累的心又被撒了一把苦涩的盐,殷妈妈逃回了家。殷雪丽心想,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过了几天,她把自己的同学邀请到家里来,向同学们大方介绍自己的妈妈。面对孩子们的殷妈妈虽然为难,但要招待好女儿请来的小客人,就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饭菜,孩子们都夸赞和羡慕雪丽有个厨艺这么好的妈妈。
之后,好几个同学都成了家里的常客,学校的同学也都知晓了殷雪丽和妈妈的故事,大家对殷雪丽真诚地关心,议论的人越来越少了。通过雪丽的好办法,殷妈妈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方向,越来越自信了,母亲那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微笑,又回来了。
40多年过去了,殷雪丽陪伴着母亲一路走来。当年的大火虽然夺去了殷妈妈原本美丽的容颜,但女儿对母亲的爱永远不会变。老了,依然有人陪;病了,始终有人伴。时间悄悄从指缝中溜走,母亲的微笑是对女儿最坚定的守护,女儿的陪伴是对母亲最长情的告白。
月浦阳光家园
负责人袁国华
袁国华是月浦镇阳光家园负责人。她出生于一个军人之家,从小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对军旅生活充满向往。十五年前她与消防员相识相恋,喜结良缘。婚后,她认真工作,关爱特殊人群;侍奉公婆,弘扬孝老美德;相夫教子,传承良好家风。她用爱心融合在工作和生活中,用真情和汗水为这个军人之家撑起了一片天。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丈夫为保一方平安,繁忙的执勤战备使他无暇顾及这个小家。袁国华就默默地担起了关心孝敬老人的责任。哄老人开心,顺从老人的心意,凡事处处想到老人的心坎里。儿子不在家,媳妇能比儿子更体贴善待老人,于是婆婆逢人便夸:“能娶到这么个儿媳,是她做婆婆的福分”。
前两年婆婆确诊直肠癌,得知这一消息,丈夫一时情绪低落。婆婆又担心巨额的医疗费,会让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背上沉重的包袱,弄不好还会人财两空,于是老人决意放弃治疗。此时,袁国华边安慰丈夫边做婆婆的工作,终于在她的一再坚持下,婆婆愿意接受治疗,病情也渐渐稳定下来。
袁国华深知消防兵的天职,哪里有危急,哪里有险情,警铃一响,第一时间火速赶赴现场。为了不让丈夫分心,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家中都好,安心工作。丈夫曾多次参加国家重大灾难救援工作,并多次立功受奖,每次看到那熠熠生辉的军功章,她都发自内心的自豪和骄傲。
夫妻俩有个天真可爱的儿子,正是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可丈夫常年不在身边,她就独自承担起照顾教育孩子的重担,把消防员爸爸的先进事迹讲给儿子听,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英雄父亲的形象,从而更加体谅父亲的不容易。
在袁国华的心中:她的天空不仅仅只有小家,还有一个大家,这就是月浦镇阳光家园。袁国华把学员当成自己的家人,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阳光家园的学员是一些特殊人群,无法像正常人那样工作生活,但是他们在这里获得了家一般的温馨感觉。
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家园开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开园前,袁国华多次与区镇残联协调疫情期间开园的准备工作。开园后,由于有些学员无法正常交流,阳光家园的防疫工作压力很大。为确保学员身体健康,她每天提前一小时来到家园开始消毒、开窗通风。消毒完成后,紧接着为学员测量体温,登记造册。对一些智力残疾和不愿佩戴口罩的学员,她就一遍、两遍、十遍地耐心劝解引导。食堂是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她从食物采购验收上下功夫,每天对配送的食品开展食品验收,并留样取证。她还设立食堂分餐分时就餐,餐具饭前饭后消毒。她自创用餐隔离板将用餐学员隔开,有效地降低了病从口入和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她对生活充满了爱,对工作认真负责。袁国华一家还曾在宝山区驻区部队“幸福泉、泽万家”,幸福家庭评选活动中,荣获“爱心家庭”称号。袁国华也曾多次被评为“好军嫂”。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她内心的强大撑起了一片晴空。
罗店镇束里桥村
村民顾志浩
在罗店镇束里桥村人们提起顾志浩,都会情不自禁地翘起大拇指夸赞他:真是一个大孝子,是一个爱老、敬老的好村民。
顾志浩今年已经70多岁了,他虽然腿脚不便是一名残疾人,但是多年来他任劳任怨,照顾年迈的老父亲,直至岁过世。他用自己的善行诠释出一段久病床前有孝子的感人故事,用孝心和爱心营造了一个温馨幸福的家。
顾志浩出生于年,年幼时因一场大病使他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而致残,进出只得靠轮椅。虽然他行动不便,却对年迈的老父亲关心有加。他的妻子
朱梅芳和他同岁,如今也年过7旬,夫妻俩面对日渐衰老的父亲没有半点嫌弃,他说:“谁都有老的一天,父亲辛苦了一辈子,在我心中,他就是我们子女的靠山、主心骨,现在他年龄大了,我做儿子的应该孝敬父亲,只要老爷子健康、快乐地生活着,就是我们一家最大的幸福。”
年的一天,顾志浩的父亲不小心摔倒,从此躺在床上养伤。顾志浩精心安排好父亲的饮食起居,调剂饭菜品种,荤素搭配,让老父亲吃得可口顺心增加食欲。老人牙已掉光,他就每天六点多起床为老人熬粥喝,为了给老人增加营养,把肉用绞肉机绞碎放胡萝卜、白菜等蔬菜做成丸子。而午餐和晚餐就要尽可能地做清淡的饭菜,为此他改变了自己口味偏重的饮食习惯。由于老父亲卧床时间长,肠胃功能退化,顾志浩夫妻俩一天要给他喂五顿饭。为了防止老人长褥疮,他和妻子还天天帮助老人洗脸洗脚、擦洗身子,照应好老人的大小便。为了消除老人的寂寞,他又买来轮椅,一有时间就让妻子推着老人出门散心。逢年过节顾志浩夫妇总是把儿女们叫到一起吃团圆饭,看到全家老少欢聚一堂,享受着天伦之乐,老父亲总是笑逐颜开,高兴得合不拢嘴。
盛夏三伏,寒冬腊月,顾志浩每天晚上,不论老人何时翻身换睡姿,他都会起床,看看被子是否盖严,是否要起床解手,一直陪伴老父亲到深夜11时入睡后自己才休息。
虽然顾志浩也已是70多岁的老人,也需要儿女们的照顾,但他尽量不去麻烦子女,让他们安心工作,顾好小家。而每当说起老父亲,顾志浩的脸上就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逢人便说:“人老了,不讲吃不讲穿,心情好比什么都强。儿孙们都这么孝顺我,我这一生非常知足。”
在顾志浩的言传身教下,顾志浩的儿子顾青一家三口也一直跟随老人一起生活,平时也会帮忙照顾爷爷搭把手。顾青说:“家里人都很重视孝道,父亲虽是残疾人,本应需要人照顾,但是他很坚强,不仅自己生活可以自理,还能照顾到瘫痪在床的爷爷,从没有一句怨言。父母的爱,言传身教,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中国民间有一句俗话:“久病床前无孝子”。而顾志浩则以自己的行动改写了这句话。他用自己的孝心和真情演绎了感人至深的人间真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