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易妍君广州报道
公募基金行业的头部效应愈演愈烈,中小基金公司欲借股权激励“翻身”的情形不断上演。
近日,国金基金于今年初提交的股权变更申请获得了反馈意见。据悉,国金基金第四大股东涌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涌金投资”)拟向3家员工持股平台转让相关股权。国金基金拟实施股权激励一事就此曝光。
不过,涌金投资此次只转让部分股权。《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涌金投资作为国金基金及其大股东国金证券的实际控制人,将致力于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次第一期转让国金基金5%的股权,计划在第一期完成之后着手进行第二期,继续转让5%,最终涌金投资将保留2%的直接持股比例。
此前,部分基金公司在实行股权激励的同时加以事业部制或是其他改革,的确实现了较好发展。但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试图借力股权激励来达到提升盈利能力的效果,所面临的挑战仍不可小觑。
记者注意到,国金基金旗下有19只基金,由6名基金经理管理。今年,该公司已有两名基金经理先后离职。其中,国金国鑫前任基金经理滕祖光于今年5月离职。滕祖光在公司任职超过六年,是国金基金公司业绩表现最好的基金经理之一。Wind数据显示,滕祖光担任国金国鑫发起A基金经理期间(年4月11日~年5月18日),任职总回报.47%,超越基准回报.97%。
股权激励“两面性”
7月24日,证监会